“共情陪伴一幼兒心理健康和社會情感能力培養(yǎng)”場景主題課程,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共情陪伴國際合作項目組專家團隊研發(fā),利用智能教學終端,為幼兒園心理社會領域提供三學年的落地化解決方案。課程使用場景涵蓋集體教學、區(qū)角活動、戶外活動等,通過為幼兒創(chuàng)造共情環(huán)境,全面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和社會情感能力的發(fā)展。
“共情陪伴”場景主題課程,旨在培養(yǎng)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和社會情感能力的發(fā)展。我園在開展課程以來,不斷探索與思考如何寓共情于管理,寓共情于教學,寓共情于家園共育。實踐證明,“共情陪伴”場景主題課程的開展,為幼兒園的發(fā)展注入了溫暖新鮮的血液,讓共情陪伴的新理念在幼兒園教師之間、師幼之間、家園之間,正向循環(huán)。
共情陪伴
讓管理渠道更通暢,有效促進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相互理解與尊重
共情能夠幫助園所管理者與教師之間搭建良好的溝通橋梁,有效調(diào)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大家彼此能夠更多地做到換位思考,管理者能站在教師的位置上去考慮工作的強度和實效,這樣更能高質(zhì)量地實施教育教學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有太多實例讓我深深感知到共情的意義。我園經(jīng)常接待來自省內(nèi)外幼教同行的觀摩與學習,不可避免地需要老師們加班加點。對于此,幼兒園一方面給老師發(fā)放超工作量補貼,另一方面會安排食堂為老師準備餐點,讓老師們感受到幼兒園的關愛。同時,針對老師家庭的具體情況,大家共同分擔個別有特殊需求的老師的工作。如有一次幼兒園開放前夕,老師們下班后都在園里加班,林老師有點焦急,原來是她愛人出差在外,家里的老人正好生病住院。了解情況后我跟林老師說:“我知道你婆婆生病住院非常需要你的照顧,早點回去吧。你的工作我們會幫你完成,好好照顧你的婆婆!”簡短的話語讓林老師感動不已。這之后,林老師更加努力工作,經(jīng)常主動接受任務,她們班的教學工作搞得有聲有色。
在日常工作中,我更加注重運用各種共情的語言和方法,比如個別年輕老師面對家長的不理解而不知所措時,我會說:“我剛剛工作時,每天帶班也是忙忙碌碌應接不暇,帶完班常常會覺得兩眼一抹黑,竟然想不起某個孩子今天吃飯到底吃得怎么樣,面對家長的詢問時特別緊張,擔心回答不上來而導致家長的不滿意……”一句話讓新教師不僅感覺到自己被理解,同時很愿意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說出來。園長的支持與幫助讓老師們覺得工作雖然辛苦,但幼兒園很有愛,特別有職業(yè)幸福感。在幼兒園管理與教學交流中,教師們也更能注意換位思考了,當溝通的橋梁貫通時,所有的交流都變得很順暢。大家能放下自己去感知對方,一個傾聽的眼神、會意的微笑,都會讓老師們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
共情陪伴
完善教師自我成長,有效促進幼兒心理和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
我園將“共情陪伴場景主題課程”作為幼兒園實施心理健康和培養(yǎng)幼兒社會情感能力的有力抓手,讓教師能夠利用共情陪伴項目組提供的教育資源輕松完成教學工作。在活動開展中,教師們不僅通過共情理念實施出高效的社會課程,更是運用共情搭建起良好的師幼關系,讓孩子在信任的、接納的環(huán)境中愉悅地互動交流。與此同時,教師也能運用共情理念去疏導自己的情緒,緩解自我壓力,從而提升職業(yè)幸福感。
1.共情是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橋梁
我園開展了“共情陪伴一幼兒心理健康和社會情感能力培養(yǎng)”系列研討活動,旨在以研促教,提升老師們對共情理念的進一步理解和把握,切實提升教學能力。例如,小班開展了《嘗試新食物》的活動,老師們發(fā)現(xiàn),社會領域課程也可以擺脫“講道理”和“枯燥無味”。
“丹尼爾剛開始嘗試香蕉漩渦了嗎?”“沒有,他害怕。”“后來媽媽怎么對他說的?”“要嘗一嘗,會開心。”“丹尼爾嘗試新食物后,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很開心。”周老師循循引導:“我們會為自己愿意嘗試新東西而感到自豪的。”到了體驗環(huán)節(jié),面對將許多不同種類食物混合在一起的“新食物”,孩子們踴躍嘗試、歡樂無比。教育活動是師幼之間進行情感、興趣、能力的交流活動,共情是建立和諧師幼關系的橋梁,只有師幼關系處在關愛、平等的和諧氛圍之中,孩子才能輕松面對教師,大膽地投入到活動之中,體驗活動的樂趣。
2.教師在共情中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職業(yè)幸福感
共情陪伴課程實施中,教師們需要反復感知體驗共情的理念與意義,不斷研究交流課程主題設置的理論背景,理解每個主題所對應的幼兒心理發(fā)展特點……客觀上為老師們開展不同年齡段的教學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學基礎。
在面對班級具體工作中,教師們處理日常工作的情緒以及方法也因為共情而改變了很多。例如,中班的孩子總喜歡讓老師幫忙解決問題,此時,老師不是簡單地直接替代或者說教,而是站在幼兒立場去感知他的想法:“蕾蕾,你叫我,是擔心自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是嗎?這個問題的確有點困難,那我們一起想一個辦法好嗎?”在這樣的交流中,孩子會欣喜地接受老師的建議,教師們的價值感和幸福感也大大增強。
幼兒園工作繁雜,教師的工作壓力都很大。繁忙的工作讓教師家人經(jīng)常抱怨老師們忽略家庭,但不肯示弱的教師總會因此爭相不讓。有一次,周六需要骨干教師一起梳理教學研究成果,王老師的愛人一聽說周末要加班很生氣:“你們幼兒園怎么回事?又要加班?這個家你是不是不想要了?”王老師意識到愛人生氣的情緒,她用共情的交流方式說道:“老公,對不起,最近因為我的工作總需要加班,家里的事情讓你操心了,謝謝你對我和兒子的愛!我很理解你生氣的感受……”聽王老師這么說,她的先生頓時消了氣:“好啦,我也知道你是因為工作沒辦法,我主要是擔心你太累了!”當王老師分享時,滿臉的幸福感。這正如心理學大師羅杰斯說的那句話: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這永遠在“解決問題”或者“教導”之前。
共情陪伴
浸潤家園共育,讓家園關系更和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自不同的家庭,對于幼兒園的各項工作而言,家園工作很重要,同時也常常讓老師覺得很難做。在實踐中我們逐漸發(fā)現(xiàn),共情是解決一切家園問題的基礎。
實施共情陪伴課程以來,教師們的共情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師們會主動伸出共情的橄欖枝,站在家長的角度看待問題,更深層地了解家長需求,讓家長在理解的基礎上,共情于彼此,達成和諧統(tǒng)一的共情體。如,小班有個家長因為習慣性流產(chǎn)在年齡很大時才生了一個兒子,全家人都視為寶貝。上了幼兒園后,家長表現(xiàn)得非常焦慮,每天送孩子入園時,都會交代老師多個注意事項,甚至要求老師不要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擔心孩子出汗會感冒發(fā)燒。由于在孩子入園前的家訪中,老師就已了解到孩子的來之不易,所以非常理解家長的心情,特別關注孩子的體溫變化,及時為孩子增減衣服,同時,還針對孩子在幼兒園的活動與表現(xiàn)經(jīng)常跟家長交流,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發(fā)展情況。看著體質(zhì)日益提高的孩子,在體驗到理解與尊重后,家長非常感動,對教師的工作也提供了許多的支持,還主動申請到班級擔任助教。因為共情,家長對教師更滿意、對教師的工作更支持;反過來也促使教師對工作更投入,對孩子更用心,為家園共育切實有效的發(fā)展奠定了豐碩的情感基礎。
學前階段是人生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幼兒情緒情感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共情陪伴有效開拓了幼兒園全面發(fā)展的新思路,解決了很多幼兒園面對的原生問題,從而更好地促進園所管理、師幼關系、家園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