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6-2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好家長·幼教新天地 2015年01期
生活中,我們??吹竭@樣的情景:有小孩走路時被桌角或凳腿絆倒,哇哇大哭,有些家長會心疼地抱起孩子,痛罵或拍打桌角或凳腿,說是它們的錯;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不會系鞋帶,于是就買不用系鞋帶的鞋子。另外,媒體上也經(jīng)常報道,有的孩子因為受了點委屈就跳樓,有的孩子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高考生成績一直很好,家長對其期望很高,考上名牌大學不成問題,可高考后自己估分覺得考得不理想,感覺完全崩潰,就留下遺書自殺了,結(jié)果是這個孩子的成績考得很好,只是當時估分不準確。如果他的抗打擊能力強一些,現(xiàn)在應該是個坐在課堂里學習的大學生,將來還會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可現(xiàn)在留給家人的卻是無盡的痛苦。面對這一系列的現(xiàn)象我們不禁要問,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啦?為什么在挫折面前,我們的孩子顯得那么脆弱?
現(xiàn)在,不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關(guān)心他們的吃穿住行,可偏偏忽視了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吃苦耐勞和向困難挑戰(zhàn)的精神,而這些精神上的東西才是真正使孩子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孩子心理發(fā)展所必需的。因此,我們要重視挫折教育,不妨給孩子碰碰釘子。
一、有求不必總應
現(xiàn)如今,多數(shù)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家人對其寵愛有加,常常是孩子有什么要求,家人都會有求必應。長此以往,孩子逐漸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認為自己想要什么都能馬上得到,不需要自己的努力和等待。如果不被滿足,孩子就又哭又鬧,用哭鬧的方式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當孩子要什么就給他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時候,家長其實在無形中就給他這樣一種教育:生活中是沒有挫折的,不需要付出努力也能有所收獲。顯然,這樣的“教育”已經(jīng)人為地去除了生活中的挫折,難以讓孩子見識生活的本來面貌,也剝奪了孩子對抗挫折的機會,不利于他們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增強抗挫折能力。一旦遇到逆境,孩子就可能不知所措,甚至被壓垮,不利于他們成長為內(nèi)心強大、能經(jīng)得起風吹浪打的人。另外,如果孩子不需努力,僅僅憑自己的弱小,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想要的東西,對于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不好的影響。孩子很容易憑借弱小尋求庇護,失去自我發(fā)展的力量,不利于他們直面生活的挑戰(zhàn),積極適應。因此,對孩子不能有求必應,有些事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有些事可以緩一緩,不合理的事堅決不答應。
二、品嘗失敗的滋味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輸不起,是現(xiàn)代孩子的通病。 現(xiàn)在的孩子缺乏韌性,見困難就躲,意志力差。因為父母總是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讓他們無憂無慮,甚至規(guī)劃好未來的一切。孩子往往也因萬事順利而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出現(xiàn)輸不起、挫折容忍力差等狀況。孩子不可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他們更需要有一些“輸”的慘痛經(jīng)驗,才能體會“贏”是怎么回事。小小的家庭里,可以搞個猜謎比賽、下棋比賽等,當然也可以參加其他適合孩子的比賽。這樣,既能增加孩子的知識面和閱歷,又能培養(yǎng)他的興趣,鍛煉他的自我思維、判斷能力、動手能力。經(jīng)常讓孩子參加各類競賽,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有成功也有失敗,就能增強孩子的抗打擊能力。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適可而止才是最重要的。若是家長一味地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人為地設(shè)計陷阱,使孩子在壓力面前產(chǎn)生強烈的挫折感。孩子經(jīng)常遭到這樣的挫折,也會產(chǎn)生無能的感覺,因而喪失自信心。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導孩子正視挫折,在遭受挫折時保持心理平衡,想辦法戰(zhàn)勝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