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6-1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需要和孩子商量”這個道理很多家長都懂。因此,我們常聽到家長會說:“這事兒跟孩子商量過了,TA同意了。”
那么好,問題來了,TA真的同意了嗎?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個關于“商量”的案例。
Y是一個有學識、性格溫柔、工作業(yè)績優(yōu)秀、有好丈夫好女兒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她發(fā)現女兒表現出了良好的樂感和對鋼琴的興趣,就給女兒報了鋼琴班。
女兒的鋼琴成績很優(yōu)秀,但是她并沒有早早決定讓女兒走藝術道路,而是盡量讓女兒將鋼琴作為一種愛好。
女兒8歲時,有一次,她好不容易得到了3張非常難得的鋼琴獨奏音樂會的門票。去聽音樂會是一舉兩得的事,一來讓女兒受到熏陶,二來全家一起外出,是為數不多的一家人在一起的活動。
可是女兒就是不想去,從3天前安排活動開始就支支吾吾,推三阻四。音樂會當天上午,正式跟媽媽說她不想去。Y是一個頭腦清晰、性格溫和的人,她既沒責罵女兒,也沒有強行命令女兒,而是給她講為什么要聽音樂會以及聽音樂會的好處,講得女兒啞口無言。
到吃晚飯時,女兒已經不再明確反對去音樂會了,只是慨嘆:“我要是生病就好了,要是生了病就不用去聽音樂會了。”
怎么樣,整個“商量”到“同意”的過程,和你家發(fā)生的差不多吧。
整個過程聽起來很像是Y與女兒“商量”:從提前3天告訴女兒音樂會的安排到詳細說明去音樂會的理由,非常細致、周到??上В@不是“商量”,這是溫柔禮貌的“命令”或“告知”,并沒有考慮女兒不愿意去聽音樂會的理由。
后來,Y了解到,女兒和院子里的幾個孩子發(fā)現了一只流浪貓,他們約好了音樂會那天一起去看這只小貓。與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音樂會相比,女兒更想和小伙伴們一起去關愛一只小貓,這是他們策劃好的行動,每個人還分別準備了貓窩和貓糧。
從這一點看,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女兒培養(yǎng)與同齡人集體行動(團隊活動)的能力,其重要性不亞于提升女兒的音樂修養(yǎng)。其實兩者也未見得有沖突。例如,如果讓女兒去聯絡通知其他幾個孩子改時間去看小貓,倒正好幫助女兒學會與他人的溝通和協(xié)調。
這件事值得我們注意的,除了區(qū)分“商量”和“溫柔的命令”外,還有兩點:
一是為什么孩子沒有直接把原因——“與伙伴們約好了看小貓”告訴家長?家長的態(tài)度不可謂不好,時間也夠充足,但是孩子就是沒有在事前說出直接的原因,這值得我們警醒。
孩子是因為害怕什么而不敢說嗎?那么孩子怕的是什么呢?是被誤解、被否定、還是被猜測?也許是因為根據以前的經驗,說了也沒有用,孩子已經不再有心情、有希望、有意愿去與父母溝通了,無奈又無力。如果是這樣,那做父母的可就要檢查一下長期以來與孩子是怎么“商量”事情的。
第二點,在知道了原因后,重啟與孩子的磋商也不晚,為今后的順暢交流做好鋪墊和準備。可以告訴孩子:如果當時你告訴了父母自己不去的理由,父母會考慮你的實際情況,也許能找到最好的辦法。但是如果事先不說,那么父母無從知道你還安排了別的事情,當然無法充分考慮你的需要。
“溫柔的命令”有時比“粗暴的命令”危害性更大。
后者會引起孩子的“反抗之心”,會繼續(xù)(即使只是在心里)去分辨和思考自己的需求,并努力想辦法實現它。
而前者會令孩子無從反抗,承認父母的要求比他的需求要正確,要有道理,是真正為了他好,因此他是錯的、自私的、不應該的。然而,孩子真的能夠認可這個結論嗎?他的內心會不會糾結呢?
有的時候,家長會錯誤判斷孩子的狀態(tài)和需求,把本來不該由孩子來思考和決定的事與孩子商量。
例如,去不去學校是沒有商量的,但是我們可以商量是媽媽送還是奶奶送;吃青菜是沒有商量的,但是怎么做、吃哪種青菜可以商量;去聽音樂會是沒有商量的,但是可以商量如何既去聽音樂會,又滿足其他的愿望。
其實,只要家長肯用心、肯用腦、不自以為是,這本不是什么難事。只要多問一句話:“孩子,你這么想或者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千萬不要小瞧或者笑話孩子的回答,他們的回答也許聽起來幼稚、自私,但就是在他們的回答里你能發(fā)現真正的動機、原因和目的。家長一定要謙虛,要懂得問;一定要會聽,要聽出孩子的心聲。
正面語言法
1.抱怨、訓斥、命令式的消極語言和語氣是傷害孩子自尊的利器,孩子感受不到被父母尊重,父母的教導不管怎么正確,他都很難聽得進去。
2.孩子會模仿家長消極的話語,一旦養(yǎng)成習慣,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消極人格。
3.積極的語言清晰明確,可以用于正面提醒。
兩分鐘談話法
1.和孩子談論出現的問題時,把握簡單明了的原則。把談話時間控制在2分鐘左右,不宜超過5分鐘。只要掌握與孩子談話的技巧,2分鐘足夠做到有效的溝通。
2.避免無休止的嘮叨。把問題說清楚便達到目的,要留給孩子時間思考。
3.對于反復發(fā)生,難以糾正的問題,給予善意、及時提醒,同時一定要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和期待。
問題后果法
1.父母不要替孩子思考,不要替孩子解決問題。
2.用選擇的方法激發(fā)孩子自己動腦思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3.用一兩句話告訴孩子他一生要記住的道理。
4.一定要堅持讓孩子承擔違反規(guī)矩行為的后果,不能妥協(xié)。
情緒疏導法
1.一定要理解孩子有情緒的變化是很正常的。
2.讓孩子敞開心扉說心里話,才能有機會疏導他的情緒。
3.耐心地傾聽,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合適的引導,教給孩子處理此類問題的方法。
督促選擇法
1.糾正孩子的行為和習慣時,需要明確地給孩子一些具體的選擇。
2.堅持對孩子的要求,不給孩子討價還價的機會,避免教導時出現被動局面。
3.有效督促的目的是教導孩子遵守規(guī)矩、信守承諾,給他機會學習自主、獨立地做決定,并且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