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2-06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張女士的孩子剛上幼兒園不久,一次中午張女士去幼兒園給孩子送衣服,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一群孩子圍在一個長方桌前,哭成一片,僅有幾個孩子趴在桌子上吃飯,吃的衣服上、臉上都是。王女士覺得奇怪,難道幼兒園老師不給孩子喂飯嗎?
關于這一點,家長、老師各有自己的看法。那么,幼兒園老師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喂飯呢?
正方:支持喂飯
家長代表一:孩子這么小,在家都是家長喂飯,幼兒園老師也應該給孩子喂飯。
家長代表二:我覺得在孩子無法自理的情況下,幼兒園老師應該喂飯,不然孩子會餓肚子的。
家長代表三:我家的寶寶從小吃飯不好,進幼兒園之前還是以喝奶為主,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園老師應該喂飯。
反方:不支持喂飯
家長代表一:幼兒園的寶寶那么多,老師怎能喂得過來,能上幼兒園的小孩基本上都是自己會吃飯了。
家長代表二:幼兒園老師不可能每個寶寶都照顧非常周到的!所以寶寶上幼兒園之前,要學會自己吃飯,不一定吃的很好,但是要會自己吃一些,不至于挨餓。
家長代表三:上了小班的寶寶都應該有3歲了,這個時候的小寶寶都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包括吃飯和穿衣服,幼兒園老師不用再喂飯了。
家長代表四:要讓孩子自己吃,那么多孩子老師哪有那么多時間去喂,老師也根本管不過來。
家長代表五: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我覺得對孩子不能過度溺愛,有時候不要把她當成小孩子,讓她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真的愛她。
專家分析
在教育部印發(fā)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上寫明,幼兒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需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yǎng)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fā)展。
讓寶寶自己動手吃飯是件很好的事情,好處有很多。
從兒童生理、心理發(fā)育的過程來看,孩子在一歲以后自我意識開始萌動,會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我獨立愿望,如愛說“我”,“我來”等字眼。他們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學會走路的同時,他們開始想學著吃飯,而且要自己拿著湯匙吃,不愿得到大人的幫助。和走路、玩玩具一樣,自己吃飯也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現(xiàn)。正是這種求知欲和好奇心擴展了孩子的認知范圍,培養(yǎng)了他們的獨立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通過自己的行為感到自己具備影響環(huán)境的力量,并初步品嘗到成功的滋味。一般說來,發(fā)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兩歲左右學會吃飯,這是他們應該具備的生存能力。
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過程。孩子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吃飽了,他會由此產(chǎn)生成就感,會幫助他長大后更自信。即使孩子暫時沒有把飯吃下去,他有了失敗的體驗,也是好事,這樣可以增強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父母應該更耐心,常常給孩子鼓勵,讓他們做好這件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不吃飯,可以餓餓他。
另外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進餐習慣,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父母要告訴孩子,吃飯就是吃飯,要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飯桌前,定時定量,不要讓孩子養(yǎng)成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玩玩具的習慣。
第二:正確認識孩子吃飯的問題,既不要批評打罵,也不必過于心急。
第三:就餐氣氛要輕松愉悅,吃飯時父母可以和孩子談論哪些食物好吃,哪些有營養(yǎng),喚起孩子對吃飯的興趣。
第四:不要強迫孩子吃飯。如果孩子一時不想吃,過了吃飯時間可以先把飯菜撤下去,等孩子餓了,有了迫切想吃的欲望時,再熱熱給他吃。這樣幾次過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種新認識:不好好吃飯就意味著挨餓,自然就會按時吃飯了。這個方法聽著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因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來,不能總擔心孩子餓,給他零食吃,那就適得其反了。
第五:飯桌上的教育只是一部分,父母平時也要有意識地多給孩子灌輸“好好吃飯,長得更快,變得更聰明”之類的觀點。
第六:如果孩子成功地自己吃了飯,飯后父母可以陪他玩一會兒作為獎賞,讓他產(chǎn)生關于吃飯的快樂的記憶,以后對吃飯就不會排斥了。
孩子的動手能力差,可能會影響以后的心智發(fā)展,也對日后的獨立生活埋下隱患。家長要主動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適當做一些家務勞動、小手工、小實驗等,通過這些活動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不能因為孩子小,或者接觸的工具里有剪刀等物品就不讓孩子參與,動手能力要從小培養(yǎng)。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