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孩子面臨著從外部環(huán)境到內在心理的轉變與適應?;趦和瘜W習與發(fā)展在幼兒園和小學的學段差異又前后連續(xù),在教育上做好“幼小銜接”,支持兒童平穩(wěn)實現(xiàn)兩個學段的轉變,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職責。在當前疫情防控背景下,應對“幼小銜接”,為孩子入小學做好準備,更是為家長所關切。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1.堅持科學的兒童發(fā)展觀,避免片面的“小學化”。
做好“幼小銜接”,需要遵循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特點,避開片面的“小學化”誤區(qū)。這種“小學化”主要是指采用成人強制的、違背幼兒學習特點與興趣,不適宜地提前將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或教學內容移植到幼兒階段的行為,例如生硬而機械地讓孩子學拼音、寫漢字、珠心算等。
首先,兒童智力發(fā)展具有階段性、順序性。2—7歲的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思維特點是直覺行動性和具體形象性。該階段的兒童適合在動手操作和游戲中學習,積累感性經(jīng)驗,只有當兒童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其認知發(fā)展水平才適合學習拼音、識記漢字、加減運算等較為復雜的內容。學習必須建立在適合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基礎上,超前學習小學知識無異于揠苗助長,弊大于利。
其次,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具有個體差異性。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發(fā)展水平、速度,也各有自己的情感、個性、興趣愛好。發(fā)展較快的孩子大班階段就能夠識記常用漢字,甚至能夠進行兩位數(shù)加減運算,但強迫孩子超前學習來跟上同齡人的腳步,剝奪在生活和游戲獲得經(jīng)驗的學習時間,造成怕學、厭學的心理,從長遠看反而不利于發(fā)展的持續(xù)。相比于在幼兒之間做橫向比較,家長更應縱向地看待幼兒的成長變化。學習必須基于個體的發(fā)展特點,跟風盲從反而可能阻礙幼兒發(fā)展。
2.樹立正確的教育評價觀,關注孩子的核心素養(yǎng)。
幼兒階段在生活、游戲、交往中獲得的經(jīng)驗與影響,會持久、深刻地影響人的一生。進入小學后,家長有可能拿到一份不符合預期的成績單,這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力、學習能力有問題,只是評價標準有所變化。做好“幼小銜接”,應秉守正確的教育評價觀,重點關注孩子的核心素養(yǎng),關注人的發(fā)展的最基礎經(jīng)驗,比如是否好奇好問,是否樂于交往,是否做事專注,而非會寫多少漢字,會背多少古詩。
3.轉變家校關系觀,承擔更多的家庭教育任務。
從師生關系來看,幼兒園在保教結合的實踐中,教師既是“媽媽”又是“老師”,而小學師生的教學關系是師生關系的主要體現(xiàn)。小學的教學進度和一對多的班級授課制,也使教師難以顧全每個孩子的情感需求。面對幼、小學段的轉變中孩子對新環(huán)境的緊張與焦慮,家長應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既要做到放手,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和成長潛力,也要做到包容,積極溝通,耐下心來等待和支持孩子的成長。
二、做好學習適應的入學準備
1.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產(chǎn)生入學愿望。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習行為的內在動力,分為直接學習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直接學習興趣是由知識本身和學習過程引起的,間接學習興趣則是由贊賞、獎勵、競爭等知識以外的因素引起的。這兩種學習興趣往往是相互融合的,但直接學習興趣更能促進幼兒主動、積極地學習。“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應更重視激發(fā)幼兒直接學習興趣,引導幼兒對小學階段的知識和生活產(chǎn)生興趣,產(chǎn)生入學的向往和愿望。
首先,支持幼兒的好奇與探索。絕大部分事物對幼兒來說都是新鮮的,絕大部分活動對幼兒來說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當幼兒展現(xiàn)好奇心時,家長予以及時的回應和支持,有意識地給幼兒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幼兒不能獨自完成,家長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和幼兒一起探究答案。
其次,給予幼兒成功的機會。孩子天性是喜歡成功的。在學習上,要給幼兒機會來體驗成功。根據(jù)埃里克森的心理發(fā)展觀點,3—6歲幼兒最重要的任務是形成主動性,克服內疚和退縮,6—12歲學齡期的孩子主要任務則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幼兒能否順利地獲得勤奮感,過渡到學齡期,關鍵就在于主動性能否收到足夠的成功感反饋。因此,在保護孩子好奇心的基礎上,“幼小銜接”階段家長給幼兒的學習任務,應是跳一跳就能夠到的難度,并贊許孩子的每一次小進步。
再其次,有針對性地引發(fā)幼兒的入學愿望??梢院陀變河懻撔W生活是什么樣的,小學老師都教什么,哥哥或姐姐在小學都發(fā)生過哪些趣事等話題;和幼兒一起采購書包文具,熟悉小學地理環(huán)境,演練上學路線等。這樣,既能引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興趣和期待,也可避免入學后陌生的環(huán)境使幼兒產(chǎn)生緊張感。
2. 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品質,以適應小學的學習特點。
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包括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
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培養(yǎng)這些品質,會對于幼兒入學后的學習與發(fā)展,產(chǎn)生持續(xù)
而深刻的影響。例如,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習特點與要求,可以有意識地練習孩子
注意力的持續(xù),引導幼兒做事的任務意識等。
幼兒園集體活動一般為20—30分鐘,而小學一堂課長達40分鐘,對注意力持續(xù)時長的要求提高。訓練孩子的注意力,首先,需要在幼兒活動時盡量排除干擾,為孩子提供能夠安靜地寫寫畫畫的空間。孩子寫畫過程中,不要指點評價或出聲催促,等完成后再和孩子一起分享和討論。其次,給幼兒明確可以完成的學習目標。如閱讀繪本之前,家長告訴幼兒“等你看完了,就跟我說說書里講了什么故事”,讓孩子帶著問題翻開繪本。再其次,根據(jù)幼兒的注意力水平,給幼兒一個明確的時間期限。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時間期限,孩子學習時能保持一定的緊張狀態(tài),有利于專注力的發(fā)展。
升入小學后就要有家庭作業(yè)。為了避免孩子入學后產(chǎn)生拖欠作業(yè)、忘記作業(yè)的壞習慣,需要引導孩子樹立任務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蓢L試給孩子布置一個需要每天堅持完成的小任務,如整理玩具、洗襪子、擺碗筷等,并及時給孩子肯定,讓孩子逐步習慣于有一個任務需要每天完成,養(yǎng)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
三、做好生活適應的入學準備
1.督促孩子生活自理,以適應小學生獨立性的要求。
幼兒園里有保育員和老師全天照顧,在家里有父母代勞,而進入小學后,許多事需要孩子獨立完成,如自己上廁所,自己收拾書包。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尤為重要。
首先,家長需要教會孩子必要的生活自理技能,如整理書包及文具盒、按天氣增減衣物、擦鼻涕、掃地、記住父母電話和家庭住址等。其次,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形成生活自理的責任感,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意識到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比如,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第二天要穿的衣物、自己根據(jù)課程表收拾書包、自行制定簡單的學習計劃。再其次,引導孩子形成時間概念,適應小學的一日作息要求。小學的作息時間不同于幼兒園,早上到校時間更早,午休時間更短,放學后還需要安排一定的家庭作業(yè)時間。家長可以提前讓孩子嘗試按照小學的作息要求,讓孩子早晨提前起床,縮減午休時間,督促晚上早點睡覺。
2.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以適應入學后的社交關系。
進入小學后,孩子有了陌生的新老師和新同學,會出現(xiàn)“同桌”“班長”“組長”“值日生”等新名詞,這對于孩子來說是全新的學校社交關系。如果不能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能主動地和老師、同伴互動與交往,遇到難題也無法向他人求助,極易產(chǎn)生孤獨、畏縮、害怕上學等消極情緒。家長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和鍛煉孩子人際交往的意識與能力。
首先,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是兒童社會交往的“底色”。研究表明民主、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有積極的影響,而過度寬容和專制的親子關系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有不同程度的阻礙,“溫暖與理解”的教養(yǎng)方式會促進兒童自尊的發(fā)展,提高兒童的自尊水平,而“懲罰與嚴厲”“過分干涉”“拒絕與否認”“過度保護”等教育方式對兒童的自尊有不利影響。
因此,家長應創(chuàng)造出民主開放的家庭氛圍,盡可能讓孩子對家中大小事有發(fā)言權,尤其是與孩子相關的事情,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鼓勵孩子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其次,要給孩子提供充分的人際交往機會,鍛煉交往能力。幼兒園為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大量機會,而家庭和社區(qū)就是兒童與成人交往的理想場所。教孩子給長輩打招呼,帶孩子去別人家里做客,請孩子幫忙去便利店買東西,鼓勵孩子到鄰居家借東西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都會幫助孩子克服羞怯、怕生的心理,培養(yǎng)孩子主動交往的意識和禮貌大方的社交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