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自己的情緒,承認孩子的脾氣
我們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視孩子的感受,這是很多父母及教師的一個弊病。
父母打著愛的名義,用父母的權威,期待孩子能夠言聽計從。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固執(zhí)的堅持或者犯了小錯的時候,就去威脅吼叫。
孩子在情緒激動時,聽不進任何意見。因為你在吼叫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被封閉的,因為心理保護機制會讓孩子進行自我保護。
當孩子耍性子不聽話時,可以嘗試著說:“你現在是不是有點生氣?”“你現在是不是有點不滿?”也就是替孩子說出內心的情緒。
年齡小的孩子,還不懂得正確表達、發(fā)泄自己的情緒,所當他們感到心情不悅時就會鬧別扭。
如果家長能幫孩子把情緒說出來,一來,孩子會感到被理解、被關心,隨之機會乖不少;二來,這也教會了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的耍性子。
2、選擇正確的溝通方式
面對怎么說都不聽的孩子,用“狠話”威脅他們,這是很多父母慣用的套路。再不走,就把你一個人扔在這里。再這么瘋跑,以后再也不帶你出門。再敢頂嘴就打你屁股。“狠話”一出,因為畏懼孩子立刻就有所收斂。但是,這個“大招”不能長期使用。使用的越頻繁,失效的也就越快。
大聲威脅的次數多了之后,孩子就會習慣,看似在聽你說,其實注意力早已經游離到別處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說什么。
3、簡單干脆地要求孩子怎樣做
對孩子提出要求一定要干脆而堅決,不能拖泥帶水。嘮叨只會讓孩子由最初的內疚不安轉變?yōu)椴荒蜔?/span>
當不耐煩隨著被說的次數以幾何倍數增加時,孩子就會產生“對抗”心理。說得越多,孩子就會用“不聽話”來報復父母。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要求難道不是嘮嘮叨叨的嗎?
這孩子怎么都喊不動?
我都說了一萬遍,你怎么就不聽?
上學要遲到了,催了十遍八遍的,怎么還這么磨蹭?
同樣是讓孩子早點去上學,不如就用一句話:給你5分鐘收拾,我看著你做!
4、對孩子的批評,就事論事
我們在大聲斥責孩子的過程中,情緒會變得非常激動,于是常常借著孩子這次的錯誤長篇大論,甚至把孩子之前的舊賬翻出來。
同樣是批評孩子沒做完作業(yè)就玩手機,一種方式是:你看你看,沒記性!上次說的不是你是吧?自己不知道自己這次成績多差是吧?沒點羞恥感是吧?孩子,人要有點自制力,才能有出息!另一種方式是:5分鐘后,我要看到你坐到書桌前寫作業(yè)!要不然這一周都沒法玩手機了。
5、給壞行為一個替換方案
在孩子好動的年齡,以限制孩子的自由的方式讓孩子聽話,永遠不是一個好辦法。
小優(yōu)剛會走路的時候,最愛干的一件事就是從椅子爬到桌子上。這時,我說,“嗯,你想爬桌子啊,但桌子不是用來爬的,我會擔心你摔下來。我們換一個安全的地方去爬和跳,你覺得哪里合適呢?”而不是,“又爬又爬,你這個孩子皮的不得了,趕緊下來!”
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替換方案。孩子也許并不是想爬桌子,她只是想“爬”,那把她的注意力引導到可以爬的東西上。其實,大多數孩子被這樣問責時,往往很蒙圈,還真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哪了,更別說如何改正了。在這種情況下,再多的斥責、逼問都是無益的。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長提供一個選擇:“你有兩個選擇,第一,繼續(xù)看你的電視,但是接下來一周都不能再看了;第二,你現在關掉電視來吃飯,以后每天還是能看半小時。你選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