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抓住溝通的有效密碼
時間:2019-04-08
來源:Yojo幼兒園聯(lián)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溝通是長輩和孩子間相互了解、增進情感的重要方式。親子間若出現(xiàn)了溝通障礙,或者家長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有問題,那孩子可能會變得喜歡“鬧別扭”、“跟父母唱反調(diào)”,抑或“大發(fā)脾氣”……家長們?nèi)舨恢匾暅贤▎栴},將很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
親子溝通誤區(qū)
日常中,有一些溝通方式和內(nèi)容并不適合孩子,家長們切勿陷入溝通誤區(qū)。
單向溝通
親子交流時,有的家長說話的比例遠遠大于孩子,或者用命令式的語氣進行批評教育,甚至在發(fā)生語言沖突時不許孩子申辯——這種單向性的溝通一般效果較差,容易“培養(yǎng)”孩子的逆反心理。
溝通內(nèi)容過于狹隘
有些家長平時比較忙,和孩子交流的時間比較少,只要一開始溝通,就查問他在校園里的學習情況和表現(xiàn),例如:今天學到什么新知識,有沒有被老師表揚等,溝通內(nèi)容較為狹隘。這種重復性刺激容易讓孩子的大腦皮層產(chǎn)生保護性機制——話說得越多,越聽不進去。
隨意給孩子貼標簽
每個孩子都具有多面性,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馬虎”、“淘氣”、“自私”之類的負面標簽,如果被“貼”在孩子身上,會對他造成消極的心理暗示,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難免有犯錯的時候,此時家長可以“就是論事”,避免盲目指責。比如,寶貝不小心打翻了湯,弄濕了衣服,父母可以提醒他下次打湯的時候更加小心,而不建議給孩子貼上“粗心大意”的負面標簽。如此一來,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溝通技巧很重要
問小不問大
孩子們對于事情的綜合歸納及評價能力有限。當家長們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時,不妨從具體的、范圍“小”的事情問起,比如“今天吃什么水果?”“畫了什么畫?”孩子可以相對輕松地回答。如果問他“在幼兒園過得怎么樣”這種籠統(tǒng)的“大”問題,他估計就不知如何回應了。
不輕易指責,聽完孩子的話
在溝通時,有的家長不等孩子說完,就打斷孩子,對他表述的行為進行否定性的評價,這種做法往往會讓孩子散失交流的興趣。試想下,如果成人在談話時被打斷或否定,心里會覺得很不舒服,孩子也一樣。
比如,孩子回家后說中午有小朋友老做鬼臉,擾得自己沒睡好覺。若家長一開始就否定孩子:“那是別人的事情,你不用管。”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說了,甚至會因不滿而發(fā)脾氣,家長也將失去了解孩子的機會。
如果換一種方式問他:“那個小朋友為什么做鬼臉?”“你當時在想什么呢?”……那么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往下說。只有孩子愿意說,溝通才能延續(xù)下去。
關(guān)注孩子感興趣的內(nèi)容
人們喜歡談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孩子們也不例外。家長們可以多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流他喜歡的人和物,諸如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說一說卡通王國里面的故事……這些話題豐富而有趣,孩子們都有說不完的想法呢!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當家長們做到身體和心理“蹲下來”,把自己的心態(tài)和想法放到與孩子同樣的水平線上,擺脫“權(quán)威”、“架子”,將心比心,家長們才能感受到孩子的真實想法,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實現(xiàn)親子間的高質(zhì)量溝通。
重視每一次的親子溝通,形成良好的溝通方式——這將有益于孩子溝通能力的不斷增強,更好地與人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