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頻繁索要獎勵,家長到底要不要給
時間:2020-04-24
來源:Yojo幼兒園聯(lián)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3歲的孩子,最近動不動就向我索要獎勵,一開始我還很納悶,仔細回想,發(fā)現(xiàn)最近帶孩子體驗的幾個興趣班,老師們?yōu)榱俗尯⒆痈玫嘏浜侠蠋熁?,遵守課堂紀律,幾乎都采用了獎勵小星星和stiker的機制, 而我家孩子無形中也學到了這一方法。
說到獎勵,這個方法是很多父母和老師常用的法寶,因為給獎勵對于兩三歲的孩子效果真的立竿見影,每天通過獎勵小星星、小貼紙、小餅干等,孩子的配合度真的高了不少。
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家長也擔心如果孩子長期依賴于獎勵,會不會破壞了孩子內在的驅動力,沒有獎勵孩子會不會就不愿意行動了啊?比如刷牙、洗澡、睡覺、穿衣等這些孩子本應該做的事,如果我們頻繁用獎勵來刺激他們,長此以往會不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認識——“沒有獎勵我就不做”?
其實給“獎勵”這個方法無所謂好還是壞,它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我們放下獎勵,讓孩子去做他不感興趣的事情時,又好像很難實現(xiàn)。沒有內在動力,還不給外在獎勵,孩子怎么可能堅持下來呢?所以,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應不應該獎勵孩子,而是應該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方式來獎勵孩子。
多認可孩子努力的過程
很多日常的、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是不宜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他們的,而是要多去認同孩子努力的過程。因為人總是不知足的,只要得到的多了,很快就會對獎勵感到麻木,然后再去要求更高的獎勵。
有一次,我家孩子手握牙刷對著我大喊:“媽媽,我會自己刷牙了,我要獎勵”,我并沒有立馬答應他給獎勵,而是表達認同地對他說:“嗯,你一直在努力學習,現(xiàn)在終于學會了自己握牙刷刷牙了,好棒的,媽媽為你感到自豪。但是這是你應該做的,是沒有獎勵的。”
多給精神上的獎勵
對于現(xiàn)在不愁衣食吃穿、玩具成堆的孩子來說,我們就盡量不要用物質獎勵來激勵他了。因為獎勵被“物化”已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孩子的獎勵其實應該形式大于內容,精神重于物。所以,盡可能給孩子一些相關的精神獎勵,從精神上讓他更富足。
最近,我就在媽媽群看到一個媽媽這樣說:“我一直跟孩子說,學習是她自己的事情。所以,從來不會在學習方面做的好而去給予物質獎勵,常常就是抱抱她親親她,認可她。她自己的事情做完了,晚上9點之前的時間全部由她自己支配,看書、聽故事、散步、跳繩、找小朋友玩都可以。”我想,給孩子自由,也是最好的獎勵吧。
不要過分依賴獎勵
人都是有思維慣性和行為慣性的,很多父母一旦覺得某個方法對他家孩子有效,那么他們就會沉浸其中,一直使用這個方法。而獎勵機制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也是最容易讓爸爸媽媽們沉浸其中的方法,但長此以往就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過度依賴獎勵來讓孩子完成某件事情。所以,我們在使用獎勵機制時要時刻提醒自己,這個只是“緩兵之計”,最終我是需要將它撤走的。
比如,樂樂玩過玩具后,總是不愿意自己收拾玩具,媽媽就制定了一個獎勵表格,收拾一次玩具,媽媽就畫上1朵小紅花,集齊4朵可以帶他去游樂場玩一次。樂樂為了能多去玩,整理玩具時變得非常積極,而媽媽也在一旁告訴他收拾玩具的好處:“玩具整理好了,下次想玩時,一下子就能找到,多好呀。”
這種獎勵持續(xù)了一個月,樂樂也養(yǎng)成了收拾玩具的習慣,媽媽的獎勵也開始逐漸減少,而樂樂整理玩具的行為依舊在堅持,最后媽媽完全撤離了獎勵機制的輔助。
獎勵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為了獎勵而獎勵。盡量不要用物質獎勵破壞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缺少內在驅動力,我們可以給一些額外的獎勵,但要明白獎勵只是輔助,決不能代替內驅力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