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教育中的點睛之筆
時間:2020-09-28
來源:Yojo幼兒園聯(lián)盟
作者:張點茹
點擊:次
日常生活中,家長由于不懂孩子,使得“家庭戰(zhàn)爭”總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生:孩子興沖沖拿來自己的畫作讓媽媽看。媽媽說:“太棒了!”孩子很不滿意:“棒在哪里?。?rdquo;媽媽說:“哪里都棒??!你沒看媽媽正忙著做飯嗎?快去自己玩吧!”孩子一下火了:“就不去!討厭!”媽媽莫名其妙:“你這孩子,怎么脾氣這么不好啊?”
孩子覺得媽媽不傾聽、不懂他,對他敷衍了事,所以備受挫折而火氣十足。媽媽認為孩子不懂事、脾氣壞,懊惱自己怎么就攤上這么個孩子,要是像鄰居家的某個乖孩子,該多好啊!
其實,孩子的差別首先從媽媽開始。鄰居家那個孩子讓媽媽看自己的畫作時,媽媽會是另一種打開方式:“讓媽媽好好看看,哦,這里有小河、鴨子,還有大樹,那里有草地、小朋友和小兔子,它們是好朋友吧?我好喜歡這個地方……你怎么想到這樣畫的呢?”媽媽一臉欽佩,孩子驕傲地說:“因為我是小畫家!我再畫一幅。”一次美好的互動自然展開,又以孩子的自信得到增強而自然結(jié)束。
可見,與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時刻都是教育的契機。第二位媽媽把握住機會,給孩子及時、到位的評價和激勵,表現(xiàn)教育的人性化和智慧化,進行走心的教育。相反,不懂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評價簡單、表面、標簽化,甚至較為粗暴,諸如“孩子你真棒”“我家孩子就是膽小”“你很聰明,就是太馬虎”等,不僅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而且會給孩子當下和未來的發(fā)展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什么呢?是傾聽、理解和激勵,是日常生活中的激勵性評價。在激勵性評價中,家長既塑造了孩子積極的個性,也奠定了孩子良性發(fā)展的基礎。
另一種評價——激勵性評價
理解激勵性評價,要從激勵和評價兩個關鍵詞來解讀。所謂激勵,就是激發(fā)和勉勵,“凡是能夠激發(fā)、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都屬于激勵的范疇。”評價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測評,而是對孩子進行言語、非言語上的反饋。家長的激勵性評價就是家長在與孩子互動中,為激發(fā)、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孩子進行的言語、非言語的反饋行為。為幫助家長準確把握激勵性評價,以下分享其五個方面的特點。
★激發(fā)內(nèi)在動機而不是外在動機
內(nèi)在動機由孩子對某事的興趣、好奇心、參與度、做出貢獻的渴望等構(gòu)成,表現(xiàn)為迎接挑戰(zhàn)、堅持。外在動機則是為了獲得某種外在獎勵所做的努力。比如,“你如果聽話就給你買個玩具”,為得到玩具,孩子壓抑自己而聽話,而不是前面案例中孩子因媽媽的激勵而變得更自信,對畫畫更有興趣,認為自己是小畫家。
★注重評價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
孩子的努力、堅持、不放棄、探索、嘗試等都屬于過程。注重結(jié)果則可能漠視過程中呈現(xiàn)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品質(zhì),更在乎事情是否做成,以及天賦等與生俱來的品質(zhì)。家長不是評價孩子聰明,而是評價孩子努力認真,鼓勵他關注努力的過程。斯坦福大學的德韋克教授曾研究了激勵與表揚的區(qū)別,指出激勵就是贊賞兒童的學習過程,比如,“你很努力、很認真”;表揚就是贊賞結(jié)果,比如“你很棒、很聰明”,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得到激勵這一組的兒童在第二個有難度的學習任務中,表現(xiàn)得積極認真,順利完成了任務;而得到表揚的兒童則不愿去嘗試,唯恐影響到別人對自己“聰明”的評價。
★激勵進步而不是優(yōu)秀
進步是與之前比較有了突破,優(yōu)秀則傾向于橫向?qū)Ρ?,以結(jié)果為重。比如,在親子閱讀《狐貍與烏鴉》中,4歲8個月的兒子在回答爸爸提出的“烏鴉嘴里的肉為何掉下來”時,兒子說:“因為它沒有固定住。”這時爸爸驚訝地說:“哇!固定!你想到了‘固定’這個詞!‘咬’也有固定的意思,你會使用不同的詞來表達類似的意思!”爸爸激勵了兒子“會使用不同的詞”這一進步的瞬間,而不是簡單地以“太棒了、太聰明了”這樣的方式評價。
★激勵自信而不是自滿
自信與自我效能感直接相關,就是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做某事的判斷。自滿則傾向于滿足自己的已有成果、已有成績。比如,孩子學會了用繩子打結(jié)后,能進行各種組合創(chuàng)造,這時爸爸反饋說:“你會打結(jié)了!可以有更多創(chuàng)造了!”孩子通過自己的實踐以及爸爸的評價總結(jié),清晰地知道了自己對“打結(jié)”這件事是可以勝任的,也就實現(xiàn)了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如果爸爸只是說:“哇!比妹妹厲害!”“太聰明了!比你同學能干!”反而會助長孩子的自滿心理。
★激勵發(fā)展而不是停滯
德韋克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有這樣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會讓人不斷努力進步,叫成長型思維;另一種讓人形成種種刻板印象,影響持續(xù)發(fā)展,叫固定型思維。家長只有具備成長型思維,才能不斷激勵孩子成長,比如,孩子在媽媽“越來越能干”的鼓勵下,在生活自理方面變得越來越強。固定型思維的家長則常常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簽,比如“你不行的”“你怎么老是哭,老是慢人一拍”,限制了孩子無限成長的可能,嚴重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激勵性評價怎樣做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激勵型的父母,怎樣才能做到呢?
法寶1:當孩子有進步時,給予具體的評價
對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和進步給以具體評價,包括描述孩子的行為或作品,用言語或非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再根據(jù)情況對孩子的表現(xiàn)進行總結(jié)。這樣的具體評價是真誠的、建設性的,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和發(fā)展,也能感受到成人對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賞,因而可以激發(fā)內(nèi)在動機,建立積極的自我評價。
法寶2:當孩子遇到危機時,及時化解
當孩子處于緊張、焦慮、沮喪、自卑、不能回旋等情況時,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幫助其緩解,使其重拾信心。由于孩子的體驗、經(jīng)歷有限,父母需要為他提供另一種角度、視角、思路,讓他在危機中有重新成長的機會,又根據(jù)孩子的個性、能力、愛好等給予個性化的支持、點撥,促進孩子發(fā)展。
法寶3:當孩子被貼上標簽時,去除標簽
當孩子被成人貼上各類標簽后,成人通過評價消除他們對自己的刻板印象,讓孩子恢復自信。想要去標簽,先要識別標簽。標簽有肯定和否定兩種。“你很聰明”“你很帥”“你最棒”就是肯定標簽;“你不行”“你太笨了”“他是個調(diào)皮鬼”就屬于否定標簽。標簽的害處在于窄化了人的發(fā)展,同時使人形成固定型思維。為幫孩子把標簽撕掉,首先要為他創(chuàng)造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并不斷改變貼標簽的成人與被貼標簽孩子的認識與偏見。去標簽是一項長期反復的工程,并不是一次就可以解決的。去標簽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用到化解危機的辦法。當然在真實情境中,以上三種方法可能是混合使用的。
總之,激勵能讓孩子善于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反思、自我激勵、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是教育中的畫龍點睛之筆。愿父母都能體會到激勵的力量,努力成為一名激勵型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