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面館吃早餐,旁邊坐著一對母子。從孩子吃第一口面條開始,這個媽媽的嘴就像電動小馬達一樣:從上課要積極舉手、到吃飯不要挑食,從作業(yè)要檢查、到課間要多喝水……甚至連削鉛筆這樣的小事,媽媽都要叮囑一遍。直到最后,孩子連面都不想吃,不耐煩地丟下一句“知道了”,拎起書包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有句話說得好:“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再好心的話語和教導,如果過了度,照樣會變成傷人的荊棘,刺在孩子心頭。
養(yǎng)孩子這幾年,我越來越能夠體會一個道理:為人父母,會說話是本事,但懂得閉嘴,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
當孩子專注時,請閉嘴別讓陪伴變成了“干擾”
看過一個視頻:女兒咪咪在房間里寫作業(yè),媽媽動不動就進來催促打擾。“咪咪,快點寫。”“咪咪,不能調(diào)整那個計時器,聽見了嗎?”……
一會兒關注咪咪的拿筆姿勢不對:“哪個老師教你這么拿筆的?”一會兒又時不時提醒她答案算錯了。
最后,咪咪實在忍受不了,徹底爆發(fā),哭著對媽媽說:“我不想寫了。”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當孩子在專注做某件事時,如果父母總是出聲干擾,就會打亂孩子玩耍、學習的節(jié)奏感和內(nèi)心的秩序感,嚴重破壞專注力。比起無休止的嘮叨和事無巨細的照顧,安靜的陪伴和得體的退出,更能讓孩子在獨處中成長。
一位班主任曾經(jīng)在演講中,分享過一個得意學生的故事:這個學生從小就是學霸,不管什么科目,成績總是能夠名列前茅。不僅如此,就連課余的一些興趣愛好,樂高、書法、繪畫等,他也總是比其他孩子學起來更快,更容易上手。
班主任曾讓他媽媽在家長會上分享“教育心得”:“我們其實什么都沒做,就是平時在家里盡量少說話,不干涉,不打擾。做父母的,管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托舉了。”媽媽的一番話,令人茅塞頓開。
適當閉嘴,才是父母成功教育的第一步。
記得一位校長說過:“孩子只要有這兩項能力學習就不會差:一個是專注力,一個是記憶力。”但大多數(shù)時候,孩子的專注力不是靠培養(yǎng)的,而是需要我們保護出來的。而保護孩子專注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我們學會閉嘴,做到不打擾。當孩子想嘗試時,請閉嘴別讓擔心變成“詛咒”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是飽含愛意的話,那么過度的擔心就等于詛咒。”
看過綜藝《新生日記》后,我一直對姜潮印象深刻。
姜潮的媽媽,是一個時刻擔心孩子的母親。從小到大,她一直跟在姜潮屁股后面照顧他,叮囑他。直到姜潮結婚生子,媽媽依然會把“注意安全、好好吃飯、不要亂玩”掛在嘴邊。就連和妻子一起學瑜伽、做頭發(fā)、上護理培訓班,媽媽都是形影不離地陪著。連姜潮自己都說,媽媽的過度擔心讓他變得自理能力很差,膽子小,什么都不敢嘗試。
我想起多年前有位學生,留言說過自己的經(jīng)歷:“我感覺我媽的嘴,簡直跟開過光的烏鴉嘴一樣。
8歲時我學自行車,她總是跟在我后面喊著‘你小心點,會摔傷的’,我被她提醒后更加怕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于是真摔傷了腿。所以直到現(xiàn)在,我也沒學會騎自行車。
10歲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比賽,直到我上場前一秒,她還一直提醒我別緊張。結果,在我愈發(fā)緊張的心理下,原本背的滾瓜爛熟的稿子,卻演講得磕磕絆絆,連個鼓勵獎都沒撈到。
最可怕的是中考,我原本都是先在答題卡上涂好選擇題答案,再去做后面的大題??梢驗榭记拔覌屢恢碧嵝盐易⒁鈺r間,我怕來不及就腦子一熱先做了大題,最后匆匆忙忙涂答題卡的時候,不小心把好幾個選擇題答案涂錯,直接導致那次英語成績是我的歷史最低分。最后,以5分之差和本地最好的高中失之交臂。”
心理醫(yī)師蘇珊·沃德教授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yōu)樽约旱挠^念。
當父母因為過度擔心,而總是用一些消極的語言不斷提醒和暗示孩子之后,就會讓孩子的大腦不自覺向這種暗示靠攏。
那么,這些擔憂就會慢慢控制他的思想,影響他的行為,最后“怕什么,來什么”。
心理學上稱這種現(xiàn)象為“自證預言”。
消極暗示就像一個“詛咒”,在孩子身上不停地應驗。
想成就孩子,還是毀掉孩子,全看父母的嘴。當孩子犯錯時,請閉嘴別讓焦慮阻礙了成長
《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一書的作者王雙雙,在書中分享過自己的育兒故事:每個孩子剛開始拿筆寫字,都會有姿勢不標準,字寫得歪歪扭扭的情況,王雙雙的女兒也是一樣。于是她不停地糾正孩子拿筆的姿勢,看她寫得不好的字就幫她擦掉,讓她重新寫。
后來,女兒委屈大哭著控訴:“媽媽,你不可以這樣,我寫的很累的。”孩子覺得媽媽否定了自己的成果,媽媽覺得自己是為了女兒好,于是母女之間都有了怒氣。
身邊有太多這樣的父母,他們看起來溫柔和善,特別希望幫助孩子去進步,所以總是習慣性地去糾正孩子的各種小習慣、小錯誤??蛇@樣一來,孩子不僅不能感受到學習和游戲的樂趣,反而充滿了被父母監(jiān)控和指責的緊張感、挫敗感。
想起有位作家,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在街上買花,5歲小男孩想用絲帶在花束上打個蝴蝶結,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
一旁的阿婆忍不住朝著孩子開罵:“不是這樣的!這都做不好嗎?”可作家卻安慰小男孩:“慢慢來,不著急。”
后來她在書里寫道:“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為人父母,我們都很急,急于讓孩子做對,急于讓孩子成長,急于讓孩子變完美,可我們卻忘了:成長本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如果替孩子屏蔽掉了所有困難,其實也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為人父母最大的遠見,就是不急于替孩子糾錯,允許孩子試錯。
當孩子想傾訴時,請閉嘴別讓說教封閉了親子溝通的路
貼吧里曾有一位媽媽提問:“孩子跟同學打架,被老師請家長,我應該和他說些什么?”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說:“如果是我,我什么都不想說,我想聽他說。”
比起媽媽喋喋不休談論“打架不對”,比起反復追著孩子讓他保證“以后再也不打架”,媽媽更應該做的是聽兒子說。
聽聽他為什么打架的理由,是被別人欺負還手,還是主動想要挑釁別人;聽聽他事情發(fā)生后心里的想法,是否有委屈和后悔,是否有心事和秘密。
耐心傾聽孩子講話,做孩子熱心的聽眾,這是父母對孩子最暖心的尊重。
我想起《父母效能培訓手冊》中的一個事例:教練引導孩子們做情緒管理闖關,當被問到:“心里飽受委屈時,如何處理?”“放在心里”居然是大部分小朋友的共同選擇。當教練加以引導時,說要不要找父母傾訴下時,孩子們卻一致回答:“跟他們說也沒用!”生活中,習慣了對著孩子碎碎念的父母不少,愿意坐下來安靜聽孩子說話的父母,則少之又少。
孩子需要一顆蘋果,父母卻給了他們一車的香蕉;孩子需要傾聽,父母卻給了他們一大堆的說教,還說這都是父母的愛。這樣的愛,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我想起很喜歡的那個育兒博主。
她記錄了很多跟兒子對話的視頻,每個視頻都是孩子在不停說話,媽媽在一旁溫柔傾聽、應和。就算兒子說長大以后要當一個烤地瓜老板,媽媽也沒有任何說教和糾正,反而笑著附和:“媽媽也是會為你驕傲的。”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睿智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面前先聽后說、多聽少說。
朱自清在《沉默》中說到:“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想要成為優(yōu)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學會“閉嘴”。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他的腳步不可能和我們一樣平穩(wěn)快速,我們能做的就是:少說話,多陪伴,用無聲的支持,讓孩子獲得披荊斬棘的底氣。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噓,別說話!默默看著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慢慢長大吧!”